首页
> 粮食科学 > 粮食研究
粮食科学  
粮食研究
科学保粮
营养消费
 
 
粮食研究
加快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
作者: 办公室 ?发布日期:2017-01-16 ?来源: 浙江省粮食局商务网 ?阅读次数:
保护视力色: 【字体:

  农机科技创新不足、农机装备技术有效供给不够、农机农艺融合不够,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

  农业部将创建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,实施关键环节机具购置敞开补贴,推进有条件的地方整乡、整县、整省创建

  日前,农业部印发了《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》。在1月16日举行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,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向记者表示,今后的发展重点是紧盯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,增强科技创新供给,加快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“无机可用”“无好机用”“有机难用”难题,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。

  当前,农业生产已由人力畜力为主变为以机械化作业为主。2016年,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%,同比提高约2个百分点;水稻种植和玉米、油菜、马铃薯、棉花收获机械化率增幅均超过3个百分点,主产区秸秆处理、高效植保、产地烘干能力明显增强。整体看,我国农机装备结构、农机作业水平、农机化科技创新、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均有提升。

  “规划不再将农机总动力列为主要指标。”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说,我国亩均农机动力已达到0.55千瓦,高出农业发达国家不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更要注重用好存量,调整结构,注重支持引导适应绿色发展需要的机具加快增长,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。“不将农机总动力列为规划指标,不等于不发展,而是要适度发展、绿色发展、高效发展,注重补齐薄弱环节短板。”

  农机化的短板何在?多位专家指出,农机科技创新不足、农机装备技术有效供给不够、农机农艺融合不够,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目前,我国农机化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还不够,产业、地区间机械化发展差距大,农机经营服务的质量效益有待提升。今后,农机化发展必须向全程、全面发展提档,向高质、高效转型,全面提升有效供给能力。

  从产品上看,近年来,农机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升,“十二五”期间农机品种增加了100多种。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加快应用,大型跨国农机企业纷纷登陆国内市场。但是,农机工业大而不强,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,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并存,机具的可靠性、适用性有待提升。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说,必须引导农机工业转型升级,增强中高端、全产业链装备的研发生产,提高农机装备制造水平。

  从服务上看,随着农机拥有量快速增加,农机社会化服务由大范围的跨区作业向周边规模化服务、合作型服务转变,由遍布乡村的小门店服务向农机4S店、农机电商等转变。但是,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够,服务质量效益总体不高,新型农机化主体人才依旧缺乏。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认为,这对农机化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,必须提高农机推广、鉴定、监理和培训等公共服务的能力,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健康发展。

  针对农机化发展的瓶颈,农业部制订了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计划,将发布科技规划、实施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、组建农机科技创新联盟。同时,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计划,创建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,实施关键环节机具购置敞开补贴,推进有条件的地方整乡、整县、整省创建。

  “‘十三五’规划纲要将农业机械化列入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将农机装备列为重要领域,制定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。‘智能农机装备’纳入了‘十三五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。”李伟国认为,“十三五”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农机化支撑农业发展的功能作用将越来越强,领域将越来越宽。

【返回首页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友情链接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