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粮食的逐年增产,政策性粮食收购量逐渐增多,粮食收储压力连年增大,单纯依靠敞开收购、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、效应越来越弱,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。
在新时期新形势下,如何真正做到广积粮、积好粮、好积粮,切实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,维护和保障售粮农民的切身利益,真正发挥各类收购主体的实际作用,成为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。
分析政策与收储方式不适应市场
当前,粮食市场出现新挑战,粮食收储出现新困境,粮食生产出现新矛盾。单看粮食收储方面,在政策性收购量增加的同时,粮食产量也在逐年增长。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,2016年全市小麦总产量140万吨,稻子总产量186余万吨,全市地方国有库容仅110万吨,民营库容90万吨。
由于市场价格低迷,去库存导致粮库收益受损,受利益驱动,粮食轮换幅度减小,现有腾出库容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售粮的需要。
尽管这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新建扩建了一批粮库,修缮了一批危仓老库,但是当城乡居民的口粮都交给国有粮库储存时,仓容缺口依然存在。
虽然民营库容也有一定的库容量,但
大多数县以下粮食企业仓储设备差、经营规模小、产业链条短、自有资金少,呈“小、散、弱”的格局,远远达不到政策性粮食的收购规模和质量保证。此外,不少企业既有公开、显性和历史形成的负债,也有隐含、隐性和新出现的债务,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实际上“包盈不包亏”,多数在经营中享有政策性优惠,形成了既得利益,有“守摊子、等政策、靠支持”的观念,更倾向于吃政策饭。同时,现有仓储还存在布局分散、设施落后、设备闲置等问题。
分析原因,主要有以下两方面:粮食收购政策与市场现状不相适应。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,价格信号在逐步引导供求平衡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,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已经与政策实施的初衷渐行渐远,粮食收购市场并没有完全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,反而形成了一个政府调控下的粮食收储体制。“最低价”收购成为“最高价”收购,市场经营困难、多元主体入市不积极,大量粮食进了国库,导致产销脱节,收储企业经营模式单一,从而影响农业产业健康运行。
由于粮食连年丰收、托市价格持续单边上扬、国有库存高企,大量国家财政补贴进入了收购企业和储备环节,导致农民直接受益不多。国家期待用托底收购保障农民利益,但市场却不尽如人意,“老粮”出库、“新粮”入库都有一定难度。
粮食收储方式与市场调节不相
融合。近年来,由于很多国有粮库没有资金积累,企业抗风险能力弱,粮食购销经营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质量风险、价格风险、资金风险逐步增大,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。
随着粮食收储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,那些依靠收购政策性粮食维持经营的粮食收储企业势必遭到冲击,原有的“收原粮、管原粮、卖原粮”经营模式势必难以为继。地方储备粮轮出销售时,由于没有政策支撑,仍按市场价格销售,造成地方储备粮轮换常常陷入“高价进、低价出”的困境,2016年连云港市稻谷轮换价差达到300元~400元/吨,这些差价都要靠承储粮库承担,企业亏损严重、压力大。
对策改机制转方式变模式
首先,探索改革收储制度。
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改进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方式,实行价补分离。
改进收购级别价格制度,尽量做到分品种优质优价收购,激发农民推广高产、优质无污染粮食。对现行粮
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,现行托市区域内的种粮农田按当年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,托市区域内不宜种粮的农田要剔除。对农民收入补贴标准应当按品种一年一定,每年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平均价格。补贴标准还应当考虑到粮食生产总量的需要,适当调高或调低补贴标准。
构建种粮大户专项补贴机制,按照“谁种粮、谁受益”原则,将政府的种粮补贴补到粮食生产上,同时设立种粮大户专项补贴资金,鼓励多种粮、种好粮。把现行的量价齐调改为边际量调控,完善现行的最低收购价制度,如果市场价格在预期水平之上就不启动托市收购。要按市场方式进行运作,使托市收购政策成为调节市场供求、稳定市场秩序的调节工具。
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,完善地方储备粮监管制度,探索建立地方储备粮轮换的有效机制,正确把握轮换时机、数量和节奏,充分发挥储备粮“蓄水池”作用。
其次,转变传统收储方式。
优化基层粮食库点布局,改善仓储设施,延伸收购区间,统筹设立粮食收购网点。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新定位,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收购,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售粮成
本,减少中间环节。对家庭农场、种粮大户等售粮主体进行预约,开展订单收购、代收代储、代加工等个性化服务,走“农户+基地+龙头企业”的粮食产业化之路,构建渠道稳定、运行规范、方便农民的新型粮食收购网络体系。
建立粮食经纪人管理组织,依法依规发挥其中介作用,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,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加工企业、饲料企业等多元主体进入粮食储备市场参与粮食收购。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,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,奖补结合,鼓励企业多购多存。
最后,改变仓储发展模式。
树立“农商联手、合作双赢”经营思想,与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建立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,形成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联合经营体。以“互联网+粮食”为载体,对粮库进行智能化升级,开展电子订单交易、网络化电子商务等现代粮食市场营销模式,融合粮食收储加工、物流配送、融资服务、营销网络、市场客户等粮食流通资源,统一竞价成交、资金结算和实物交收。
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实现粮食收割、运输、收购、烘干结算等一条龙服务,以“订单农业”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合作组织与农民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,促进粮食规模经营,实现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。